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海稻田裡的彎身彩虹。部落阿姨出動,插秧了!

 「春分是三月二十一號。在這之前插秧工作都要完成,不然接下來雨水會少,秧苗就長不好了。」吳明和大哥看著月曆,對體驗農事的新手說明著。

二月年假後開始,各地的農田進入春耕時節。翻土、灌水之後,接著便是迎進鮮綠的秧苗。石梯坪今年分了三波,從二月下旬便陸續地從育苗場載來秧苗進行插秧。今年手工插秧的進行,由首次加入水梯田復育的靜浦先開始。隔兩天石梯坪搭配著小型手推式插秧機的協助,也即將進行海稻田的手插農事。

這幾天雨依然忽急忽緩地下著,讓今年較冷的初春又添了不少寒意。但農人在這時候總顧不上自己,像擔心孩子們的ina,只想著幸虧有雨水滋潤了離開育苗場的秧苗,讓這幾天都還能維持著健康的綠意。對天候還不熟的新手,忍不住擔心這天氣會不會又凍壞了秧苗?老人家異口同聲地說:「不會啦!」

長輩老神在在的一句話,讓年輕人比吞了十粒定心丸更有用。

插秧日的大清早,天還是灰灰涼涼地撒著細雨。阿道大哥和faki們早已經穿梭在田埂上,將沉重的秧苗挑送到每一塊田邊,好方便阿姨們取秧工作。從港口部落來到的阿姨(fai)插秧大隊,則已包好了臉、穿戴好斗笠、雨衣、長雨鞋等專業裝備;如往常一般熟練地將捲苗攤開放進自己帶來的臉盆裡,踩著田埂進入一張張等待的田裡。

原本寧靜的海稻田,被流動的身影與交談熱鬧交織著。讓來往台11線的外來朋友,都不禁駐足或走進田埂間,享受著眼前瀰漫著泥土及海風味道的季節限定景緻。

儘管氣溫仍涼,海稻田裡的泥土卻是綿軟溫暖的。所以要是沒有阿姨們快速的身手,還不如冒點腳底板的風險,打赤腳踏進田裡。因為穿著雨鞋在田裡一停下就會陷進黏性甚高的土裡,光左腳右腳地從泥中拔起,就遠遠超過插秧的時間。

當新手們還在摸索跟田裡泥土的默契時,阿姨們早將裝了秧苗的臉盆俐落地往後身後一滑,一手端起適量的秧苗,另一手一小撮一小撮地像是手裡裝有自動測量儀一般,將秧苗先橫向等距插下,接著手起秧落,一排又一排地快速完成,並且以像內建水平儀般的直線方向往後移動。

沒有拉線輔助測量,阿姨們僅憑著多年的經驗跟手感,像坐空氣椅一樣以臀部為重心,穩住了拱成彩虹形狀的背部,就能將一撮撮的秧苗劃成田上規律行進的青翠綠線。

飛魚店阿嬤說,從前米粑流(mibaliw:互助)的插秧時節,前一天就要講好大家隔天到哪一塊地去幫忙。到了田裡,速度比較慢的年輕人都會很緊張很緊張,不敢偷懶也沒有想到休息;因為要是耽誤到同一塊田其他快手的路,就會被邊趕邊罵。

「很~ 辛苦ne!」想起往日的農務時光,阿嬤總是用這一句話結尾。

而這份彎身的辛苦,並沒有因為時代移轉而減少一分。流過了三十年的青春,插秧隊裡年紀最大的大姐都已經七十歲了;雖然技術沒有生疏,對於時間點滴抽去了力量的身體,熟悉的農事如今都是加倍沉重的勞動。

插秧的今天,阿姨們亦如往昔般將腰彎得像秀姑巒溪上的長虹橋,低頭不停移動著手臂跟身軀,專注地將秧苗仔細插入田中。這種肯定讓復健醫師大力搖頭的姿勢,讓阿姨們的背部、腰、腿、臀都要忍受咬牙的疼痛跟傷害。於是直到下午還在進行的插秧工作,越來越多的阿姨們不禁時不時地得拖著腿、扶著腰到田埂上喘口氣喝水休息。

在機器與人工間來回顧看的吳大哥說,雖然機器方便,但還是比不上農人經驗豐富的手感。可以隨時調整秧苗的疏密、也可以隨時檢查植株的多寡。稻米最怕的稻熱病(發病後會使穀粒無法結實而成空心),在部落長輩們知道這個名詞以前,就會在插秧時利用加寬秧苗間距的方式,增加空氣的流動以減少稻子因為悶熱而被病害的機會。但是機器因為機械化的行進,沒有一雙眼能仔細地衡量田地中每一寸狀況。有時候植株太密、有時候沒確實插進泥裡。因此被插秧機推完的田裡,還是需要人力進行補秧。除了確保秧苗有更健康的生長空間,也避免珍貴的田地因為疏忽而被浪費。

嘴上喊著「腰痛」、「腿痠」的阿姨們,疲累的眼睛卻依然盯著田裡的狀況。也沒休息多久,就忍不住再踏進機器剛過的田中,一區一區地檢查跟整理沒插好的秧苗。

「唉唷,你看這邊沒插到.... 這邊都倒了。還是人來插秧比較好啦。」沒放過任何角落的阿姨,對於機器的糊塗似乎不太滿意。

只是這樣花心費力的農事智慧跟親土感情,在多年之後,是否還會有新一代弓身傳承呢?

天色開始轉暗了,一天的工作跟勞累的身軀都該收拾起來了。晚餐的香味已經從廚房裡傳出,這可是polaw魚鮮美上桌的季節。

在工作之後,大家聚在一起好好吃頓飯,才是此刻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