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有陽光與記憶的輪繖草編織。




農忙之餘,港口部落的婦女重新如長輩般那樣,在編織架上一來一回地將輪繖草編織成片。獨特的清香瀰漫在周邊,是阿美族人記憶中熟悉的味道。
 

葉片向外散成圓傘狀的輪繖草,像張開了手吸收陽光;底下可長高超過兩公尺的莖,細卻強韌。一叢叢的濃綠輪繖草,像是大自然在土地上插的美麗植栽;曾經是部落再熟悉不過的景觀。如今栽種的區域越來越少,除了港口部落,只剩靜浦、石門保有小小的輪繖草區塊。港口部落裡也只剩一位依娜家附近繼續栽種,因為只夠自用,每年都有人排隊等著依娜編織的草蓆。

站在輪繖草下往上看,葉片像手掌般接著天空送下的陽光

四年前隨著海稻田復育,舒米姐也決定重新找回部落編織的傳統技術,在升火工作室後的田裡開始栽種起輪繖草,與部落婦女一起拾回輪繖草編織的文化,更進一步為輪繖草編織品找出更多可能的變化。屬於濕地生態一部份的輪繖草,生長環境其實不限於水田裡,但在海邊長出的輪繖草高度往往偏短,只有田裡的輪繖草才能達到兩公尺高,適合編織使用。談起捨棄稻米改種輪繖草的田,舒米姐笑說:「有沒有很可惜?少了好多包米呢!」但雖然只有不大的幾分地,卻讓舒米姐從農作兼顧到編織,所付出的心力一點也不比稻田少呀。

需經過一年才能長到足夠高度的輪繖草,收割後留下細韌的莖加以曝曬去除水份,再依長度分類整理,可以以薯蓈等植物染色並捻成線編織、或在木台上織成片狀使用;後者是最常使用的方式,所織成的淡綠草則是冬暖夏涼的家家必備。大哥們曾經開玩笑,說那是最適合懶人的草,很累不想洗澡的時候就睡在上面,即使有灰塵也能從縫隙中掉下去,曬一曬、拍一拍就乾淨了。雖然是玩笑話,但其實不無道理。就像日本人的榻榻米,或是臺灣本身的藺草蓆;自然的素材加上用陽光曝曬達到殺菌保存,都對生長在天地間的人體最有益。而輪繖草席的收納及清理都方便,莖桿間的縫隙也能達到通風排熱的作用;是阿美族長輩用智慧所凝聚傳承的大地贈禮。

輕巧的輪繖草蓆,經由剪裁可作成從杯墊到床蓆的不同大小用途

除了作為草蓆,輪繖草也可以在編成片狀後,加以剪裁作為披在肩背上太陽席;是從前農忙時在田裡抵擋烈陽的重要農裝之一。而永遠可以與實用並存的藝術與創意,則讓太陽席有了更豐富的變化。前幾年舒米姐與族人到北部參展,便在細雨中與部落的朋友一起身著設計過的太陽席在街頭即興展開行動藝術。吸引了路上一波波的注意圍觀,令人見識到曾經只屬於部落的傳統技藝,只要加上巧思,便能搖身一變,成為如此精彩的藝術演出。

來到工作室的這天,舒米姐與潘姐正在為新的編織技法忙碌。舒米姐將整支輪繖草莖直接編織的傳統方式加以延伸。先在收割輪繖草後以刀片削下莖上的表皮,燙平後,再拿去曝曬。燙過的綠色外皮會在曬乾的過程中受熱更整齊地捲曲成0.1-0.2公分的細枝狀,為了配合更精細的素材,傳統編織台上的線與錘都要跟著縮小,並在編織中隨時淘汰捲得不好地細枝,並把捲曲的接縫轉到同一邊,好讓整體更細緻美觀。

「這要很細心,眼睛有夠辛苦的!」

細膩的作工,往往都是需要眼力的大工程。但散發著清香的新款墊,更適合做成杯墊等小物件。相對於傳統的質樸,新款的偏織讓輪繖草又多了精巧的一面。

於是忍不住帶了幾張回家


一攤開,都是令人想念石梯坪的愉悅香氣。


收割輪繖草

甩:依娜們抓著輪繖草一端,利用甩動的力量,甩出太短的輪繖草


舒米姐的新版輪繖草編織,每枝草莖先用刀片割下長長的綠色外皮

切下的綠皮要先燙平,讓之後的捲度整齊漂亮

日曬
利用傳統編織架與編織法,開始編織輪繖草蓆
連結住根根輪繖草莖的線,從最早的林投樹根纖維→月桃→山芙蓉→苧麻,
直至今日的棉線及更多不同的線材。多樣的顏色,也成為編織設計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