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迎向新的太陽- 阿美族Pakelang。

三月底當海稻田裡的插秧工作終於全部完成,前前後後參與了農事的人員都齊聚到伊娜的飛魚店,按照阿美族的慣例舉行了Pakelang(巴格浪),慶祝這個階段的落幕。

一張張的圓桌擺好,備上了酒水跟toron(都倫:麻糬),除了有豐盛的海味,因為最後一批插秧頗為順利,為了感謝祖先跟大地的看顧,還特地加碼了山上叔叔養的新鮮豬肉。大家開心地共同張羅備餐,在告一段落的農事後,藉著好料與歡笑慰勞了這一陣子的辛苦。

在匆匆一瞥的外來眼中,Pakelang似乎僅是充滿美食與歡笑的熱鬧聚會。但其實就像阿美族其他的活動,Pakelang本身也蘊藏了阿美族面對生命及生活價值的重要意義。

所謂的
Pakelang,是阿美族在一件事情或一個階段結束後所舉辦的活動。但不只為了完結,更是為了新的開始

「把已經過去的事情放下,迎接下一個新的太陽」

舒米姐用來解釋Pakelang的這一句話簡單卻光亮。光聽似乎就能感受到阿美族在生命的流動中,不斷向前看的溫度與力量。

舒米姐說,從前的Pakelang是舉行於家屋落成或重要婚喪喜慶的結束。其中,以喪禮的過程最為嚴謹。喪禮的Pakelang要先由各地回來的子孫一起走一趟逝者曾經生活的路:工作的地方、休息時的達路岸(工寮)、做平常事務的地方、喜歡去的海邊、喜歡去的山上最後到達那個地方舉行Pakelang... 那個逝者生前最喜歡去的地方。通常是海邊的榕樹下,那是海岸阿美族人最常與朋友歡聚的地方。齊聚而來的子孫要在Pakelang中互相認識或增進情感,讓一個長者的逝去,成為後代連結彼此的開始。

傳統Pakelang中,無論喪喜,一定要準備的是檳榔、菸跟嘟侖。糯米過去種植不易,用糯米飯打成白白暖暖的嘟侖(麻糬)是一種珍貴的主食;連同檳榔與菸,都是代表對祖靈與逝去長輩的敬意,也是歡迎他們能前來與大家一起團聚的邀請。而為了Pakelang所準備的食物,也一定要在舉行Pakelang的當下當場食用完畢,不可以帶回家。這表示所有過去的一切都已放下,不再留到新的太陽出來之後的日子。

但是時代改變,如今Pakelang中吃不完的食物,都會鼓勵打包回家避免浪費。而舉辦Pakelang的時機,也不再限於以前的規定。有人慶祝買車、有人訂婚隔天,大大小小的Pakelang,舉辦的方式比以前更多更有彈性,都是依照每個人生活的需要自行安排。

雖然Pakelang外在的形式隨著時代不斷改變,但重要的內在意義與態度,卻會在一代一代的提醒中,在阿美族的生活及文化裡,繼續如長輩那樣地重視及傳承下去。